2023年2月6日
(1) 簡介: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國際社會、內地與本港先後進入復常階段,香港已取消社交距離措施、內地與本港也開始免隔離通關,經濟漸復甦、勞動市場升溫,失業率跌至3.5%的水平。但受疫情期間科技興起與疫後消費規模的改變,勞動市場重新「洗牌」,人力資源錯配或技能過時的情況嚴重。另一方面,過去兩年本港勞動人口流失14萬人,政府近期為此推出多項吸引海外專才的措施,更計劃今年第2季推出特別計劃,為院舍額外輸入3,000名外勞擔任護理員。有團體憂慮引入外來勞工或海外人才會對本地僱員構成衝擊。
為了解復常階段市民對就業前景的看法,民建聯展開電話調查,今次亦是自2020年以來針對就業前景的第五次同類型調查。是次調查發現僱員停工、停薪、減薪或改做自僱的比率下降,對「裁員」憂慮稍為紓緩,但仍有過半(55%)受訪者收入受停薪留職、放無薪假、減薪或改為自僱等影響。而經濟與就業市場乍暖還寒,一半(52%)受訪者預期今年只會凍薪,表示會加薪的則只有28%。
至於失業人士,調查顯示失業時間多於半年的比率上升到81%,遠較上次調查58.7%為高。由此可見失業揾工仍「艱難」,而且失業人士的「待業」時間有延長的趨勢,會增加其墮入福利或救濟網絡的風險或削弱他們繼續「搵工」的動力。值得注意,部份人受疫情影響「突然失業」,到失業率回落仍「持續失業」,反映僱員的「受僱能力」、行業技能或「薪酬期望」與勞動市場出現錯配或脫節,政府應該針對相關情況作調查與研究,並相應地推出適當的培訓課程或支援措施。
對於近期社會復常、政府全面放寛防疫措施,只有46%受訪者指可提升就業信心、39%會因此增加消費,反映放寛防疫措施未能顯著提振市民的就業信心與消費意欲。最後,過半受訪者(52%)認為政府的就業支援不足夠,認為足夠的只有39%,猜測原因在於政府雖推出多輪「紓困」或「保就業」措施,但受惠對象以僱主或企業為主,「打工仔」或自僱人士相對受「冷落」。
民建聯認為對比於疫情時期失業情況的嚴峻,現時就業市場復甦,但人力失衡、錯配或技能過時等問題變得更為尖銳,政府應相應地調整勞動市場的支援策略。建議制訂完善的人力資源推算與規劃,包括在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主動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情況,並因應相關推算結果為人手短缺的工種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規劃那些行業應引入人才,那些應加強本地培訓。同時,完善各類培訓課程,包括優化「先聘請、後培訓」模式,增加進修資助及優化制度,並推出針對性的計劃支援「邊緣勞工」。
(2) 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18歲或以上在職或求職的市民
訪問日期: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
抽取調查樣本方式: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號碼
有效被訪人數:677人 (按勞動人口加權)
(3) 主要調查結果
1. 僱員停工、停薪、減薪或改做自僱的比率下降
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上政府推出多輪限聚與社交距離措施,當中零售、飲食、旅遊、酒店等行業更是重災區。調查顯示,21%受訪者在過去半年被要求停工,包括停薪留職、放無薪假或減薪,較上次調查的26.4%為低。至於過去半年被要求改為自僱,則由上次調查的9.2%輕微下降至9%,兩者情況都有改善。
僱主要求僱員停薪留職、減薪、放無薪假或要求改做自僱等行為都反映公司面對嚴峻的財政壓力,因而上述情況的減少都反映企業經營環境有改善。不過,停工、停薪、減薪或改做自僱等行為並「不健康」,不但會「得罪」僱員,對僱主亦未必有益處,過去勞資雙方更經常為此鬧矛盾。而仍有一定情況出現,反映企業經營環境仍然嚴峻。
2. 過半收訪收收入受影響
問及僱員收入有否受停薪留職、放無薪假、減薪或改為自僱的影響,過半(55%)受訪者表示收入受影響,只有45%表示無影響。當中2成人收入減少不多於兩成,15%減少兩成至四成,7%減少四成至六成,1%減少六成至八成,3%減少八成或以上。
3. 「裁員」憂慮紓緩,但對「加薪」期望不高
疫情影響下「打工仔」普遍會擔心被公司減薪、裁員或公司結業,調查顯示表示擔心的不足不半(46%),較上次調查的54.9%減少了8.9%,反映市民對「裁員」憂慮得到紓緩。至於2023年工資變化,一半(52%)受訪者指預期會凍薪,28%表示加薪,較表示減薪(20%)的為多。
疫情嚴重衝擊零售、旅遊、餐飲等行業,相關行業更多次出現裁員潮,僱員薪酬及福利大幅度縮減。而隨著香港經濟復甦與社會復常,加上兩地通關,本港12月份最新失業率已跌至3.5%,回復至疫情初的水平。市道轉好,「打工仔」對被公司減薪、裁員或公司結業的憂慮自然紓緩。不過由於市道剛復甦,打工仔對薪酬調整的預期趨向保守,大部份人預期只會凍薪。
4. 失業搵工仍「艱難」
問及失業的時間,表示失業少於半年有19%,較上次調查的41.3%大幅下跌。相反,表示失業多於半年的則升到81%,遠較上次調查58.7%為高。由此可見失業揾工仍「艱難」,而且失業人士的「待業」時間更有延長趨勢。至於有否信心三個月內找到工作,19%表示有信心,較上次調查上升5.5%。儘管數字上表示有信心的市民增加,但整體上仍有75%受訪者表示無信心,與上次調查77.6%相約。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開始後,大批勞動力被逼離開零售、餐飲、旅遊、美容行業等重災區加入物流、運輸。物業管理、衞生清潔等行業,勞動市場出現「洗牌」效應。而近月社會開始復常,經濟逐漸復甦、政府放寬防疫社交距離與兩地通關,勞工市場將又出現「洗牌」,過去多次裁員的零售、旅遊行業又重新大幅招聘員工。上述數據反映部份僱員的「受僱能力」或「薪酬期望」與勞動市場的錯配加劇,「待業」時間故此有延長的趨勢,長此下去可能增加其墮入福利或救濟網絡的風險或削弱「搵工」的動力。政府有需要針對勞工市場的情況進行調查,並相應地推出適當的培訓課程或支援措施。
5. 放寛防疫措施未能顯著提振就業信心與消費意欲
問及放寛防疫措施,只有46%受訪者表示會提升就業信心、39%表示會因此增加消費,反映措施未能顯著提振市民就業信心與消費意欲。無疑,經歷了3年的疫情,「打工仔」自然「荷包」縮水不少。即使就業市場復甦、政府放寛防疫,但受環球經濟不景、股樓低迷與通脹來臨等因素影響,市民就業與消費信心亦無法即時大幅回升。
6. 市民認為政府就業支援不足
問及疫情以來政府對在職與自僱人士支援,過半受訪者(52%)認為不足夠,認為足夠的只有39%,可見市民普遍認為政府支援不足。無疑,過去政府推出多輪「保就業」計劃,但直接受惠對象是企業或僱主,打工仔或自僱人士難免感到「受冷落」,政府確實有需要加強對僱員的就業支援。
(4) 建議
1. 制訂完善的人力資源推算與規劃
隨著社會復常,不同行業都面對「人手荒」的問題,當中以餐飲、清潔、建築、運輸等基層行業尤甚,部份行業的前線人員持續不足,僱主甚至需要長期招聘「臨時工」作頂替。但另一方面,仍有相當數量市民失業或未能重回疫情前任職的行業,部份人士更擔心引入外來勞工或海外人才會對本地僱員構成衝擊。政府有責任做好人力資源推算並因應情況作出適當規劃,建議︰
在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主動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情況,並因應相關推算結果為人手短缺的工種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並積極諮詢社會各界意見,探討如何在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的前題下,檢視各行業是否需要放寛輸入外勞,以保證有充足的勞工供應。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規劃那些行業應引入人才,那些應加強本地培訓。作為配合,政府應主動與大學或高等院校合作,以便各專上院校能在設計課程、制訂大學學額種類及名額時能作更佳的配合,提升年青人的就業能力。
2. 完善各類培訓課程
調查顯示失業人士的「待業」時間有延長趨勢,反映人力資源錯配或技能過時的情況嚴重,而受疫情期間科技的興起與疫後消費規模的改變,勞動市場出現「洗牌」,建議︰
優化「先聘請、後培訓」模式,包括吸納不同的年齡層、引入「新人入行」與「推薦入行」獎金等,並推出更多短期性的培訓課程,令更多本地失業或待業人士提升技能、投身人手不足的行業。
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採用自動化、無人化設備,例如不少餐廳引入自助點餐系統、商場採用自動消毒機械人等。隨著職場增加自動化應用,基層勞工的競爭力勢將削弱,建議僱員再培訓局因應相關情況,增加應用科技培訓課程,提升僱員的科技應用能力。
另外,航空、旅遊等行業長期冰封,不少擁有豐富經驗的員工被逼轉行,過去熟練的技能容易變得生疏,或未能適應行業的新變化,對重投「本行」構成障礙。建議僱員再培訓局加推行業培訓課程,協助從業員更新行業技能,盡快迅速返回工作崗位。
3. 加強支援「邊緣勞工」與長期失業者
儘管經濟復甦,但對剛畢業的青年、長者、婦女或是新來港人士等「邊緣勞工」來說,找工作上仍有一定困難,待業時間往往亦較長。政府要針對學歷、工作經驗、搜尋就業資訊等幾方面,對症下藥,加強他們的競爭力,建議︰
僱員再培訓局應因應「邊緣勞工」的能力與個人情況開辦適合他們的培訓課程。而為迎合知識型經濟的需要,局方應檢討各項職業培訓和就業技能提升計劃的課程內容,令報讀學員獲得更實用技能和知識。
過去多輪「防疫抗疫基金」下「創造職位計劃」推出數以千計「有時限職位」或「實習職位」,相關職位能讓「邊緣勞工」獲得寶貴的工作經驗,建議當局將相關計劃恒常化,並推出延伸計劃資助僱主在實習期完結後繼續聘用僱員。
要求政府設立專門支援「邊緣勞工」的就業中心,又或資助志願機構提供專門性的就業輔導服務,以個案經理形式透過專人跟進求職者的情況。
4. 增加進修資助及優化制度
政府應將持續進修基金加碼至三萬元,並進一步增加與職場技能及最新數碼知識相關的課程,以助本地就業人口提升受僱能力。
參考醫療券的做法,優化持續進修基金,先容許夫婦共用,再逐步優化基金至家庭直系成員可共用,讓家庭成員可更靈活更具彈性地使用持續進修基金,以鼓勵市民持續進修。
5. 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為鼓勵因疫情已暫離就業市場的市民重投工作,建議當局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小時總工時」層級;同時進一步增設託兒所設施及資源,包括增加託管名額,提供彈性託管時間服務及提高託管人員質素,並提升社區保姆酬勞待遇,由目前每小時25元,增加至起碼最低工資的水平,改善整體託管服務,以鼓勵家庭主婦進入或重投職場。
6. 完善《僱傭條例》
要求盡快修改「4118」僱傭合約,以立法的方式加強保障兼職員工,要求兼職員工的權益應按其工作時數,按比例獲得《僱傭條例》的保障。相信勞資雙方也能接受這個循序漸進的政策改變,也合符條例的精神。
近年不少年輕人選擇投身「斜槓族(Slash)」,但現行條例下這類自由工作者的就業身份模糊,條例保障不足,局方應盡快檢討相關法例,加強保障自由工作者與自僱人士。同時,盡快釐清他們的法定身份、責任與權益,並設立機制協助他們解決購買保險、強積金、開設銀行戶口或借貸、僱主欠薪等一系列困難。
新聞查詢: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