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
民建聯將於9月份就2022年施政報告期望與特首李家超會面,並呈交相關的詳細建議。我們多位立法會議員陳仲尼、黃俊碩、黃英豪、周浩鼎及葛珮帆今天透過線上記者會,針對如何推動本港未來的經濟發展,率先就「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創科和經貿中心地位」,發布相關建議。
一、 內容摘要
在金融財經方面,民建聯建議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加快與前海共同探索將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制度(LPF)與內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對接,便利在港註冊的基金可以在內地進行私募基金投資及籌募資金;加強香港全球主要集資中心地位,包括容許未有收入或盈利的公司來港上市的範圍,由生物科技擴大至更多類別的科創公司,並改革GEM以吸引符合ESG準則的不同行業創新企業在GEM上市。在支援會計業發展方面,向國家財政部爭取全面承認香港會計師專業資格,或者為香港專業會計師設立專屬執業試,通過執業試就可以在內地大灣區九個城市執業,於事務所擔任審計業務合夥人。
為積極招商引資及吸引人才方面,當局宜透過批地及財政等政策,引進國際和內地的龍頭企業、創科企業以及創投基金落戶香港;加快香港與其他國家地區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安排,吸引海外投資控股活動轉移到香港;並優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透過優惠稅務安排吸引專才來港。同時,研究透過投資進廣署負責為來港落戶的企業提供到港後各類涉及政府部門事務的「一站式」申請與跟進服務。
在提升國際經貿中心地位方面,要求進一步擴大CEPA下享有零關稅的香港原產貨物範疇,包括降低香港製造的比重,及包含香港知識產權或科創投入的貨品;積極加入RCEP和CPTPP,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域貿易與經濟投資中心的地位。同時,香港必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以及與貿發局等機構合作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
在推動經濟多元化下,當局須加大力度推進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發展,包括盡快把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比率提升至2%;加強結合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雲計算、區塊鏈等核心基礎設施,建構物聯網發展,以推動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與數據流,建立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及大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區內「五流」互聯互通。同時,積極招攬國際龍頭企業來港,促進特定工業,包括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以至綠色科技等高增值製造業,發展至一定群聚效應,形成本港「再工業化」的主要支柱。
二、 詳細內容
(一)重點建議
1. 協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與前海共同探索將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制度(LPF)與內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對接,便利在香港註冊的基金可以在內地進行私募基金投資及籌募資金;盡快落實有關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股票以人民幣計價的措施細節。
2. 加強香港全球主要集資中心地位。容許未有收入或盈利的公司來港上市的範圍,由生物科技擴大至更多類別的科創公司,以進一步提升本港作為創科公司集資上市平台的功能及規模;參考深圳創業板明確支持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做法,改革GEM以吸引符合「環境、社會與管治」準則的不同行業創新企業在GEM上市。
3. 積極招商引資及吸引人才。透過批地及財政等政策,更積極有為地引進國際和內地的龍頭企業、創科企業以及創投基金落戶香港;加快香港與其他國家地區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安排,吸引海外投資控股活動轉移到香港;並優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透過優惠稅率或先徵後退等形式吸引專才來港,扭轉人才流失局面。同時,為更到位的招攬海外企業和資金到港投資,建議研究透過投資進廣署負責為來港落戶的企業,提供到港後各類涉及政府部門事務的「一站式」申請與跟進服務。
4. 提升國際經貿中心地位。進一步擴大CEPA下享有零關稅香港原產貨物範疇,包括降低香港製造的比重、及包含香港知識產權或科創投入的貨品;積極加入RCEP和CPTPP,以發揮香港連接內地與其他經濟體的樞紐作用,鞏固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域貿易與經濟投資中心的地位。
5. 集中資源推動創科及「再工業化」發展。盡快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2%;積極招攬國際龍頭企業來港,促進揀選特定工業,包括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以至綠色科技等數大項高增值製造業,發展至一定群聚效應,形成本港「再工業化」的主要支柱。
(二)其他相關建議
1. 提升本港金融保安措施
因應複雜國際形勢,密切監察各種地緣政治及經濟金融風險,制定預案,提升金融保安措施,強化香港金融系統應對市場波動,以及優化風險管理措施。
2. 加強香港全球主要集資中心的地位
吸引更多國際及區域性企業,如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的公司來港上市,進一步強化本港集資市場的國際性。
加大力度鼓勵大灣區省市政府及私人企業來港發行綠色債券。制定符合國際綠色債券準則和中國綠色債券準則,提升香港作為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的角色,以及引導國際資本流向內地綠色項目。
3. 加強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協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除了已開通「ETF通」及啟動兩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互換通)外,當局應將更多在港上市的中概股納入「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南向通」,並應加快推進透過滬深港通管道,允許內地及本港投資購買對方市場首次公開發售(IPO)的「新股通」。
積極向中央爭取以大灣區為試點,將香港「轉數快」與內地的網上實時轉賬支付系統對接,以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容許香港居民通過香港的網上或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即可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實時免費轉賬匯款。
擴大香港居民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試點銀行範圍。現時已有數間銀行推出試點,建議當局擴大至更多銀行及金融機構推出在港辦理開立內地銀行賬戶,方便市民在大灣區內使用跨境金融和銀行服務。
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包括優化香港與東南亞國家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增設與香港的人民幣 RTGS系統連結,提供當地貨幣與人民幣進行同步交收的能力。
4. 推進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業務
加快落實大灣區保險售後服務中心,以及內地與香港保險公司合作開發跨境保險產品,例如醫療保險。
5. 加強支援會計業發展
向國家財政部爭取全面承認香港會計師專業資格,或者為香港專業會計師設立專屬的執業試,通過執業試就可以在大灣區內九個城市執業,在事務所擔任審計業務合夥人,以及容許香港專業會計師在全國各地事務所擔任諮詢業務合夥人。
確保會計及財務匯報局(簡稱:會財局)及香港會計師公會(簡稱:公會)的充分溝通,並確保制定財務匯報準則,核數準則及其他準則時雙方面的充分溝通;不要在審查時持有不同看法,避免令執業單位無所適從。
積極考慮向會財局增撥更多資源,從而豁免未來三年會財局向整個會計行業徵收的有關徵費,以紓減對業界,特別是中小型會計師行的經營壓力。
政府當局、會財局及公會應要推動香港與內地會計業界作出更深入的交流合作,進一步促進兩地業界的共同發展;與此同時,會財局與公會亦要共同強化持續專業發展交流的工作。
6. 招商引資及吸引海內外人才
為來港工作或投資的高端人才提供住屋補貼等措施,以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來港發展。
政府發揮帶領作用,將「未來基金」或「香港增長組合」適當地投資於GEM,或將其作為種子基金並與科技創投公司的資金作配對以募集資金投資於GEM,從而增加GEM的資金流入。
7. 加強發展數字經濟
在2022年內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除加強策略性研究,更應完成制定發展數字經濟的產業政策。
考慮設立配對基金或強化其他支援措施,支持有關企業在有需要的地區加快建設5G基站網絡等數字經濟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加強與內地在數字經濟方面的合作,打通資訊和數據流通的障礙及瓶頸,共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8. 推動電商發展
「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應把推廣電商作為重要工作目標,並制定相關產業佔香港GDP比例的最低水平。
政府應讓香港業界可學習靈活多變的媒體電商知識,改變現有經營模式;包括可利用媒體資源中心,展示相關知識及應用,介紹其他地區的經驗,吸引港人、特別是青年人,關注及投身這個行業。
政府主動聯絡香港的大型中資企業,與貿易發展局等機構合作,共同構建一個能夠與內地順暢鏈接,具有生意配對、物流運輸安排、資金結算等功能的大型綜合電商平台,成為香港中小企業與內地做生意的橋樑,同時也便於香港青年人用較低的成本創業。
9. 集中資源推動「再工業化」
制定本港製造業佔 GDP的百分比目標,並將與生產相關的工種,包括設計、研發、檢測等等,重新歸類為製造業,以反映製造業的重要性,更好推動「再工業化」 4.0 的發展。
除了自資院校開設應用學位課程,各職專教育機構應加強課程內容,以培訓更多「再工業化」4.0的人才。
10. 加強創科發展
充份利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生物科技
爭取放寬國家《負面清單》中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外資准入限制,准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當主要股東及於河套註冊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讓企業與內資公司獲得相同的待遇。在知識產權銜接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亦可參考本港「轉錄標準專利」制度,認可本港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標準專利,於大灣區先行先試。
把內地人遺傳資源在合作區內流動供研發用途的限制拆牆鬆綁,於深方園區設遺傳辦分支,優化出入境檢驗檢疫程序。
11. 發展大灣區智慧城市群
政府應加強結合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數據算力、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核心基礎設施,建構物聯網的發展,通過「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以推動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與數據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及大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大灣區內「五流」的互聯互通,支持香港經濟能在疫後成功轉型,迎接數據時代及數字經濟的發展。
新聞查詢:民建聯財經事務發言人陳仲尼 5398 3885
民建聯財經事務發言人黃俊碩 5978 9007
民建聯工商事務發言人黃英豪 3589 6648
民建聯經濟發展事務發言人周浩鼎 3703 9870
民建聯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發言人葛珮帆 9031 799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