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世榮考察湖南長沙鋰能及氫能發展

2025年3月4日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告,中國將提升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有力政策與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努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亦表明計劃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在全球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大浪潮下,香港如何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零碳能源發展道路,成為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


為尋求破局之道,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前往湖南長沙考察三一集團(以下簡稱三一)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重點聚焦於鋰能與氫能這兩大具備戰略意義的領域。長沙作為內陸省會城市,近年積極佈局清潔能源賽道,以其「工程機械之都」的深厚產業基礎,搭配創新的新能源轉型策略,為香港探索未來能源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範本。


在考察行程中,李世榮表示,三一展示的氫能全產業鏈佈局令人印象深刻。從全球最大單體制氫電解槽,到攻克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三一取得了諸多技術突破。不僅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綠電制氫加氫一體站,更將氫能應用拓展至重卡、攪拌車等特種車輛領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氫能產業園已實現「風光電-綠氫製備-儲運加注-終端應用」的閉環運作,這種垂直整合模式有效降低了技術轉化成本,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參觀完畢,李世榮認為,香港借鑒內地經驗需要把握三大重點。首先,要完善氫能法規框架,針對氫能的儲運規範、基礎設施標準等制定專項條例,為產業發展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其次,需加強與大灣區電網的協同合作,積極探索跨境綠氫供應鏈,充分利用大灣區的資源和產業優勢。更重要的是,善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建立氫能碳交易機制,引導資本投向關鍵技術研發。面對土地資源有限的問題,香港可參考長沙「產業園區+應用場景」的集約發展模式,在口岸、物流樞紐等區域率先試點示範。


總括而言,內地發展氫能的制度設計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國家發改委發佈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正式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並配套出台加氫站建設審批規範與安全監管細則。更為關鍵的是,國家電網正積極推進「電氫協同」戰略,利用特高壓輸電網絡將西北地區的綠電轉化為氫能,進行跨區域調配,構建了「電網 + 氫網」的雙網融合模式。這一模式既解決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又搭建起新型的能源儲運體系。


這次考察凸顯出,新能源發展需要政策、技術、基建等多方面的協同推進。內地在這方面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香港若能把握國家雙碳戰略機遇,借助內地產業鏈的優勢,有望在氫能經濟新賽道中佔據獨特位置,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零碳能源發展之路。

新聞查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李世榮(9797 7393)

Comments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