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發布《促進香港兒童醫療服務發展》倡議書

2024年10月7日


引言︰香港是先進富裕的城市,醫療水平名列前茅。政府雖然一直每年投放大量公共資源在兒童醫療服務,但民建聯早年一項關於「兒童醫療開支調查」發現,私營醫療收費高昂、公共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公私營協作計劃進度緩慢、以及基層醫療服務不足等問題,正困擾著眾多家長。





私營醫療收費高昂對育有兒童基層家庭的影響尤為明顯,部分低收入家庭因為難以負擔私營醫療,患病時往往會自行購買成藥或「不求醫」,希望自行康復,這可能會病情延誤並損害健康。此外,基層家庭大多依賴公營醫療系統,當孩子患病時,由於無法負擔私營服務,他們可能只能選擇「前往急症室」,這進一步加重了公營醫療系統的工作負荷。


另一方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若以地區作劃分,截至2024年6月30日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的地區是「九龍西」,「眼科」最長需時185星期,約需要三年多才能見到醫生。兒科方面,九龍東新症輪候期最長,穩定新症最長需要輪候51星期,公共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的問題不容忽視。


此外,而現時公私營協作服務只佔醫管局整體服務量的一個很少的比例,其計劃仍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參與的醫生數目不足、受惠人數有限、服務只涵蓋少數的專科、服務容量有限,令協作效率減低;未有擴展至更多的專科,例如涉及的專科沒有兒科,對家長的支援不足。


最後,全港多個地區康健中心受制於宣傳不足與服務範圍有限等因素,會員人數與服務使用人次偏低,不少市民與兒童家長至今仍然未能充分理解基層醫療和有關中心的角色與功能,中心未能有效發揮聯動社區不同組織、推展「醫社合作」的作用,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對減少專科及公營醫療系統負擔的作用受到局限,本港的基層醫療有待加強,而未來醫管局、衞生署與地區康健中心在兒童醫療的角色有需要重新整合。


有見及此,民建聯政策倡議委員會轄下婦女事務委員會早前撰寫《促進香港兒童醫療服務發展》政策倡議,希望提出具體建議進一步完善香港兒童醫療服務。


重點建議︰●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擴展至兒科建議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擴展至兒科,透過公私營醫療協作,有助紓緩公營醫療需求的壓力,令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可更聚焦照顧弱勢社群和危急重症。



● 擴展醫療費用減免的受惠範圍建議政府擴展醫療費用減免的受惠範圍,研究將符合「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和「學校書簿津貼計劃」受惠家庭的18歲以下兒童納入醫療費用減免範圍,以減輕家長的醫療負擔。


● 新增「兒童預約專籌」根據民建聯在地區收集眾多家長反映,由於醫管局門診服務名額有限,當子女患病時往往無法預約就診,因此他們只能選擇昂貴的私營醫療服務。建議參考「長者預約專籌」做法,在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設立「兒童預約專籌」,及增設24小時門診服務,以確保患病兒童能得到適當治療。



● 「兒童醫療劵」根據民建聯早年的調查,發現有兩成受訪者過去一年花費在孩子身上的醫療開支達三千元以上,當中超過三成受訪者指相關開支為家庭帶來沉重財政壓力。有見及此,建議參考長者醫療券的運作模式,研究增設「兒童醫療券」,每年向每個兒童醫療券戶口注資港幣2,000元。而若以全港約100萬名18歳以下兒童計算,每年開支若20億元。



● 將公營母嬰健康院的需求轉移至私營醫療機構建議可考慮逐步將公營母嬰健康院的需求轉移至私營醫療機構,同時通過「醫健通」系統,確保患者醫療記錄的無縫對接與信息共享,以維護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和安全性。長遠而言,政府可以考慮以私營醫療取代非緊急的公營母嬰健康院服務,提高市民選擇醫療服務的靈活性,同時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提升醫療服務的質素與效益。



● 增設「兒童診所」隨著母嬰健康服務模式的轉變與服務需求的重新分配,建議可以重新調配資源,在母嬰健康院內設立專門的「兒童診所」,並引入兒科醫師、專科護士、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營養師等,提供兒童常見疾病診治、生長發育追蹤評估、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個性化營養指導及系統化健康教育等服務。



● 研究資助兒童到私營醫療機構接種疫苗建議政府研究全額資助符合「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資格的嬰幼兒童到私營醫療機構接種疫苗,以提供更靈活的免疫接種計劃,並透過「醫健通」系統確保兒童「打齊針」,以維持本港高水平的疫苗接種覆蓋率。



● 重推「社區學童保健計劃」」就著學童的日常健康,建議政府重推「社區學童保健計劃」,研究將「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受惠家庭的18歲以下兒童納入計劃,邀請《基層醫療名冊》內或其他「愛心醫生」加入,並以「學童保健卡」的形式,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資助,讓他們只需支付低廉費用就可到附近的社區醫生接受治療,從而减輕對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



● 設立「中央兒童數據資料庫」針對現時本港各類兒童相關資料散落在不同部門,政府和社會難全面掌握各類兒童數據和問題全貌。因此,建議政府儘快設立「中央兒童數據資料庫」,收集兒童健康相關資訊包括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資料,以了解兒童健康的整體情況,並作為政策制訂的重要參考。


● 制訂「兒童健康指數」在設立「中央兒童數據資料庫」後,建議政府採用當中的數據制訂「兒童健康指數」,通過涵蓋身體、心理、社會、認知和社交等多方面的指標,可以客觀地全面評估兒童的健康狀況,持續監測兒童健康趨勢。



其他建議︰● 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建議公立醫院加強公私營協作,資助市民與兒童到私家診所跟進,並「外判」更多非緊急服務予私營醫療機構,向更多私家醫生購買基層醫療服務,例如以政府「包底」、而病人只需要繳付公立服務收費水平的模式,進一步資助較穩定的病人到私營醫療機構跟進,減輕基層家庭與家長的醫療負擔,亦同時紓緩公營醫療壓力,相信在短期內能有效縮短有關服務的輪候時間及提升醫療效率。



● 整合衞生署轄下的兒童健康服務衞生署作為特區政府的衞生事務顧問,亦是執行政府衞生政策和法定職責的部門。該署透過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醫療護理和康復服務,以及加強社區協作和國際合作,保障香港市民的健康。現時衞生署提供的服務中,部份與兒童健康相關,包括學生健康服務、學童牙科保健服務、預防小兒傳染病的免疫接種服務、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母嬰健康服務等。


建議檢討衞生署的架構,有序地整合衞生署轄下的一些兒童健康相關服務至醫管局與「地區康健中心」負責,一方面能強化「地區康健中心」的角色,進一步發展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另一方面,整合能提升兒童健康服務效率與效益,讓兒童能更便捷地獲取優質的服務,確保兒童健康成長。



● 優化「學生健康服務」現時中小學生可獲安排到指定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接受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包括身體檢查、健康評估、個別健康輔導及健康教育等,但並非任何級別的學生每年都會獲得全面的檢查服務(部份檢查項目是隔年或隔級才獲檢查或按情況需要)。建議優化健康服務,讓不論任何級別的學生每年都可獲得全面的健康檢查,同時擴闊檢查範圍,加入精神健康和智力發展等評估,以便及早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介入治療及支援,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 增設學童驗眼及配眼鏡津貼對於有視力問題的兒童,眼鏡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一副普通的近視眼鏡約需要數百元,而附帶其他功能的則更為昂貴。考慮到兒童處於發展階段,近視度數會持續變化,通常需要每年更換眼鏡,這對基層家庭構成一定負擔。


建議增設「學童驗眼及配眼鏡津貼」,津貼按年發放,不可跨年累積,以鼓勵家長善用私營眼科服務,為學童定期驗眼及配置合適眼鏡。同時,建議參考內地《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盡早制訂適用於本港的「預防兒童及青少年近視政策方案」,有效應對學童近視帶來的威脅,保障本港學童的視力健康。



● 完善「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兒童過度使用這些產品的問題日益嚴重,這增加了他們患上近視或散光等眼科問題的風險。目前,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為四至五歲的學前兒童提供「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由註冊視光師/視覺矯正師進行。此項服務的檢查項目包括視力、雙眼協調(包括斜視)等。如果孩子的視力較弱,還會進一步進行初步的屈光檢查和眼底檢查。


然而,目前的「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不包括對近視、遠視或散光度數的評估。換句話說,即使孩子的視力在合格範圍內,仍無法排除遠視、近視、散光等問題。建議在「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中加入對近視、遠視或散光度數的評估,並積極向學童和家長宣傳保護眼睛健康的相關資訊,以密切關注兒童視力發展的需求。


● 加強關注學生脊骨健康建議優化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讓不論任何級別,中小學生都可獲每年一次的脊骨評估及檢查服務,包括脊椎側彎測試。若檢測出脊骨問題,按兒童的個別需要,轉介予普通科或專科診所跟進。同時,衞生署可組織醫護人員定期到學校對學生進行脊椎初步檢查或舉辦脊骨健康教育活動,若發現學童有脊骨問題或不良姿勢或習慣,可即時給予建議或撰寫初步報告。


另一方面,學校和社區應該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童和家長對脊骨保護的意識。這包括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進行伸展運動或脊骨保護操、上課時避免趴在桌上,以及每天限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從小培養保護脊骨的習慣。同時,應該增加資源,讓學校更換較大面積的書桌,並根據學生的需求額外購置可調節高度的桌椅,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脊骨健康。


● 擴大學童牙科保健服務至幼稚園衞生署在香港推行的學童牙科保健服務覆蓋了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而局方更計劃在2025年首季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13至17歲青少年使用私營牙科檢查服務的部分費用,推動青少年預防性牙科護理服務。但值得注意的是,現行服務尚未涵蓋幼兒園階段,這造成了兒童牙科服務在年齡覆蓋上的不全面,無法使所有階段的兒童均受惠於此項重要的健康服務。


因此,建議政府擴大學童牙科保健服務的範圍至幼稚園學童,並在校園內主動引入口腔健康教育,鼓勵學童從小建立良好的口腔衞生習慣。同時,政府應該加強牙科「街症」的服務能力,並將牙科服務的發展方向轉變爲以口腔保健爲核心,而不僅僅提供脫齒服務。此外,政府應當爲市民提供覆蓋不同年齡段的全方位基層牙科護理服務,以確保各年齡層人群都能獲得必要的口腔健康支持。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主動與非牟利機構合作,建立結合牙醫和牙科治療師的團隊,為有需要的地區提供流動牙科護理車服務。同時,政府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的做法,在衞生署牙科診所之外,增加公營牙科服務提供單位,例如大學等特定機構,以提升牙科服務的供應量和種類。



● 鼓勵家長為子女登記「醫健通」系統政府過去一直透過不同措施鼓勵並方便家長為子女登記「醫健通」,讓他們自小建立個人終身電子健康紀錄,確保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够持續獲得連貫的醫療服務。然而,現階段全港約八成市民已經登記了「醫健通」,但16歲以下年齡組別的登記人數仍然偏低,僅佔該組別約三成。


建議政府主動向家長宣傳「醫健通」系統的好處,包括介紹它能為孩子提供的便利,例如方便就醫、疫苗接種提醒、健康數據管理等,讓家長了解其實際用途。同時,政府應盡量簡化家長登記的步驟和所需資料,提供更多線上和線下的註冊渠道,以提高登記的便利性。此外,政府可以通過學校、母嬰健康院、社區中心等渠道加強「醫健通」系統的宣傳推廣工作,以提升該系統的普及率和滲透率。



● 擴大學童免費接種HPV疫苗的範圍根據醫管局轄下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2021年子宮頸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排名第七位,佔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約3.1%。而同年新增確診個案數字為596宗,其中包括20至24歲這類年青人群的個案。有醫學文獻指出,每5個女性當中就有3個有機會感染HPV,而每2個男性當中就有1個有感染HPV的機會,這些數據凸顯年輕人群和男性群組的HPV感染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政府曾表示正計劃為女中學生或年齡較大的女童(即18歲或以下)提供一次性的子宮頸癌疫苗補種。建議政府盡快公布相關計劃的執行時間表和細節,同時研究為適齡男生提供免費的HPV疫苗接種,以使男女兩性都能受益。


● 將流感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目前的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和學校外展計劃比較依賴家長和學校的主動參與。然而,由於家長對接種的認知不足和時間緊迫等因素,往往未能及時爲子女安排接種;同時,學校方面也因計劃涉及的繁重行政工作而影響了整體的參與度。


建議政府將流感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之中,由衞生署統籌並派遣專業團隊適時前往全港各學校,爲在校學童提供便捷的疫苗接種服務。此舉旨在顯著提升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從而更有效地降低流感在校園及社區中的傳播風險,保障兒童及公衆的健康安全。









新聞查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 9031 7995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林琳 6344 0879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