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
(1) 簡介:
香港步入後疫情時代,經濟漸復甦、勞動市場升溫,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勞動人口統計數字,4至6月經季節調整失業率為2.9%,較3至5月下降0.1個百分點,重回新冠疫情前2019年7至9月水平。但受疫情期間科技興起與疫後消費規模的改變,勞動市場重新「洗牌」,人力資源錯配或技能過時的情況嚴重。世界經濟論壇近期發表的報告指出,預計人工智能(AI)、數碼化、能源轉型及供應鏈回流等趨勢將引起全球人力資源市場動盪,預計有2,600萬個職位將被淘汰。另一方面,政府近期為此推出多項吸引海外專才的措施,六月中政府更公布輸入外勞計劃,並且在七月中開始接受申請。有團體憂慮引入外來勞工或海外人才會對本地僱員構成衝擊。
為了解後疫情時代市民對就業前景的看法,民建聯展開電話調查。是次調查發現 1) 受訪者對薪酬福利尚算可以 ,但未來信心較弱; 2) 打工仔工作壓力大; 3) 長期失業者增加,但尋找工作機會信心稍有增加; 4) 人手存有短缺,輸入外勞效用有限; 5) 近七成退休或家庭主婦受訪者無打算在一年內返回職場 需要加強支援 釋放勞動力。
民建聯認為政府需要關注本地勞工收入及福利方面的保障。建議政府盡快落實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機制,以方程式調整法定最低工資; 另外,亦建議政府制訂完善的人力資源推算與規劃; 完善各類培訓課程; 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向輸入勞工的僱主額外徵款,補貼及提高本地勞工薪酬和福利; 設立「外勞跨境培訓機制」; 建立資訊溝通機制,完善外勞中介監管; 提升勞工處就業平台支援性; 完善公營托兒服務,吸引婦女全職工作。
(2) 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18歲或以上在職或求職的市民
訪問日期:2023年6月27日至7月19日
抽取調查樣本方式: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號碼
有效被訪人數:620人
(3) 主要調查結果
1. 受訪者對薪酬福利尚算可以 ,但未來信心較弱
新冠疫情過去,本港及全球經濟環境步入後疫情時代,整體營商環境及經濟活動回復正常。因此,受訪者對薪酬福利尚算可以。有近四成人對於個人薪酬福利傾向滿意,分別為滿意 (30.6%) 或非常滿意 (7.4%)。
另外,雖然大部份人對於薪酬福利現況傾向滿意,但對未來信心較為疲弱。分別有26.2%及44.1%受訪者表示對未來一年工資及福利有更好表現及較預期差。至於問及未來一年能夠尋找待遇更好工作表示有信心 (10.6%) 或非常有信心 (13.9%) 亦只有24.5%;以及對於未來一年是否有信心升職則較為疲弱,17.7%受訪者表示有信心有更多升遷機會及一半受訪者認為沒有把握獲任何升遷。
2. 打工仔工作壓力大
問及在職及自僱人士工作壓力時,調查發現,49.3%的在職及自僱受訪者表示感到較大的工作壓力;而46.4%工作壓力相對正常。有近半市民工作壓力在幾大壓力水平以上。
3. 長期失業者增加,但尋找工作機會信心稍有增加
關於問及失業人士失業持續期,與2022年二月疫情中進行的調查數據比較,失業「長過」一年的有上升趨勢,由41.1%上升至54%,增加了超過一成,並且佔失業受訪者超過一半。
但問及是否有信心在半年內尋找到工作,則相比疫情時期均有所上升,非常有信心由1.1%上升至5.5%;幾有信心由12.4%上升至13.8% ;冇乜信心由34.9%下跌至30.6%;完全冇信心由42.7%下跌至33.4%。
4. 人手存有短缺,輸入外勞效用有限
有34.9%受訪者認為嚴重短缺 (15.2%) 或短缺幾嚴重 (19.7%)。至於現時推行的輸入勞工政策方面,有58%受訪者表示未能有效解決現時人手不足問題。
5. 近七成退休或家庭主婦受訪者無打算在一年內返回職場 需要加強支援 釋放勞動力
調查問及退休或家庭主婦未來一年返回職場的意欲,有69.4%表示無打算,並且近七成 (69.4%) 家庭主婦表示子女並不是選擇不外出工作的因素。
(四)建議
1. 制訂完善的人力資源推算與規劃
隨著社會復常,不同行業都面對「人手荒」的問題,當中以餐飲、清潔、建築、運輸等基層行業尤甚,部份行業的前線人員持續不足,僱主甚至需要長期招聘「臨時工」作頂替。但另一方面,仍有相當數量市民失業或未能重回疫情前任職的行業,部份人士更擔心引入外來勞工或海外人才會對本地僱員構成衝擊。政府有責任做好人力資源推算並因應情況作出適當規劃,建議︰
在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主動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情況,並因應相關推算結果為人手短缺的工種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並積極諮詢社會各界意見,探討如何在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的前題下,檢視各行業是否需要放寛輸入外勞,以保證有充足的勞工供應。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規劃那些行業應引入人才,那些應加強本地培訓。作為配合,政府應主動與大學或高等院校合作,以便各專上院校能在設計課程、制訂大學學額種類及名額時能作更佳的配合,提升年青人的就業能力。
2. 完善各類培訓課程
調查顯示失業人士的「待業」時間有延長趨勢,反映人力資源錯配或技能過時的情況嚴重,而受疫情期間科技的興起與疫後消費規模的改變,勞動市場出現「洗牌」,建議︰
優化「先聘請、後培訓」模式,包括吸納不同的年齡層、引入「新人入行」與「推薦入行」獎金等,並推出更多短期性的培訓課程,令更多本地失業或待業人士提升技能、投身人手不足的行業。
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採用自動化、無人化設備,例如不少餐廳引入自助點餐系統、商場採用自動消毒機械人等。隨著職場增加自動化應用,基層勞工的競爭力勢將削弱,建議僱員再培訓局因應相關情況,增加應用科技培訓課程,提升僱員的科技應用能力。
另外,航空、旅遊等行業長期冰封,不少擁有豐富經驗的員工被逼轉行,過去熟練的技能容易變得生疏,或未能適應行業的新變化,對重投「本行」構成障礙。建議僱員再培訓局加推行業培訓課程,協助從業員更新行業技能,盡快迅速返回工作崗位。
3. 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為鼓勵因疫情已暫離就業市場的市民重投工作,建議當局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小時總工時」層級;同時進一步增設託兒所設施及資源,包括增加託管名額,提供彈性託管時間服務及提高託管人員質素,並提升社區保姆酬勞待遇,由目前每小時25元,增加至起碼最低工資的水平,改善整體託管服務,以鼓勵家庭主婦進入或重投職場。
4. 設立「外勞跨境培訓機制」
本港主要從內地輸入外勞,他們大多不懂粵語,工作時會遇到語言障礙,影響與同事和客戶溝通,進而影響工作表現和效率。另外,部份工種需要持有認可的牌照或證書,但大部份外勞都不符合本地工作要求而需額外培訓和指導。
外勞可能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工作文化和環境,包括風俗、制度、價值觀、職場文化,以及如何與本地僱員相處。另外,外勞普遍對自身權益瞭解不足,可能會因為文化差異或語言障礙而較易被剝削,乃至被僱主要求參與不容許的工序或違法行為,例如過去有投訴指護理員被要求從事護士工作或地盤工被要求參與需持牌的技術性工序。
5. 建立資訊溝通機制,完善外勞中介監管
目前本港輸入的外勞主要由內地持牌勞務公司在內地招人,再透過本港中介公司轉介予僱主,但由於兩地法例對中介或勞務公司的要求、規例不同,加上規管部門較少溝通協調,容易出現中介與無良僱主合謀,以各種手法剋扣工資的情况。過去有傳媒報道,有安老院涉嫌利用「陰陽合同」手法,僞造另一份「勞務合同」每月向內地來港的外勞護理員騙取「勞務費」,變相剋扣工資。若情況持續,將不利於本港吸引外勞。
而在現行制度下,勞工處對外勞工作場所的巡查和調查力度有限,即便巡查約見外勞,外勞由於怕遭解僱,主動舉報的情況較少。而無良僱主往往會表面上透過銀行發放符合規定的薪酬,但事後卻透過扣押員工的銀行卡、派員陪同提取現金及收取額外雜費等方式收回現金,因此在搜證上存有一定困難。
6. 以方程式落實法定最低工資「一年一檢」
近年社會一直有意見指政府應盡快落實「一年一檢」機制,然而,根據前勞福局局長的說法,按現行的機制,只能在每兩年檢討一次的框架下完成。因此,建議以方程式調整法定最低工資,將其調整水平與低薪行業僱員每小時工資第10個百分位掛鈎,以更客觀、透明、高效及可預視的做法去簡化檢討程序和計算出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用客觀的方程式避免勞工和工商界之間的主觀爭論,從而提高施政效率。
7. 提升勞工處就業平台支援性
以成功的就業配對數字為關鍵效績指標:建議政府定期公布成功的就業配對數字,作為關鍵效績指標,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方針地提升就業支援服務。現時,勞工處並未有定期公布所有就業計劃的數據,只是有限度地透過勞工處年報及「資料一線通」網站發放部分就業服務的數據。建議當局以新聞稿方式定期公開數據,羅列出各項就業支援服務的成功就業個案數字,政府可以讓市民更清楚地了解政府的就業支援服務,並提供資訊以協助市民做出更好的求職決策。
8. 完善公營托兒服務,吸引婦女全職工作
去年第一季至今年第一季期間,政府統計處公布男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高於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則更低。除此之外,社會依然存在固有男主外、女主內的結構。雖然隨着時代轉變情況有所緩和,但依然有不少婦女都會因為需要留在家中照顧子女,因此不能外出全職工作。建議政府提供更完善嘅公營托兒服務,大力推行家庭優先僱傭措施,增加婦女全職工作的吸引力。尤其需要支持基層家庭及單親家庭,單親家庭中媽媽是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要照顧仔女,唯有從事兼職工作,婦女希望有更彈性的上班時間以兼顧家庭同工作。民建聯建議政府提供更完善的公營托兒服務,增加婦女全職工作的吸引力,增加本地勞動力。
新聞查詢: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