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醫療紀錄互通助提升服務質素,林琳促私營醫療機構盡快上載紀錄至醫健通

2024年6月26日


醫健通自2016年推出至今已有約600萬人登記,惟不少市民反映,在私營醫療機構就診後,其放射圖像與病歷紀錄未能和及時上載至醫健通,影響後續診治。就此,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林琳於今日就「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提出書面質詢,冀促進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上載健康紀錄。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回覆表示,「醫健通+」五年計劃將持續推動發展為集醫療數據互通、服務提供及流程管理於一身的綜合醫療資訊基建,逐步構建全港人口健康數據庫。


根據政府回覆,2023-24年度進行電腦掃描造影、磁力共振掃描造影和超聲造影檢查個案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為69周、92周、58周,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的服務量為70,629次。上述數據反映公營醫療資源長期供不應求,輪候時間中位數超過一年甚至超過一年半,不少病患需通過公私營協作計劃轉介至私營機構就診,惟私營機構於醫健通健康記錄上傳參與度不足。


現有逾3,060間私營醫護機構已登記醫健通,2023年私營機構就醫健通內可互通的電子健康紀錄取覽量佔超過六成,然而相關紀錄超過99%來自公營醫護,私營醫護上傳量不足1%,可見其存入率之低。另外,由於市民缺乏對同意機制的了解,現時醫健通雖有近600萬登記用戶,但當中近七成尚未給予任何私營醫護服務提供者「互通同意」,使得其健康記錄無法雙向流通。


林琳表示,現時私營界別參與程度嚴重不足,冀當局加大力度敦促其上載病患醫療記錄。政府回應現正推行「電子健康紀錄資助先導計劃」,截至今年5月底僅對接約400名私家醫生,完成43萬電子健康紀錄上載,低於預期。對此,林琳促請政府盡快設立該先導計劃實施目標及相關時間表,早日促使更多私營界別將醫療記錄上載,從而確保醫療係統之間醫療數據的通暢銜接、協調與交流,利用資訊科技有效改善現有醫療服務模式,提升醫療服務質素與成效。


傳媒查詢:林琳 6344 0879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